当前的位置 :首页>清廉文化

岭下“三乐堂”走出了一位“清风院士”

2021-02-23 14:26:16   来源: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朱壬葆(1909-1987),我国著名生理学家、放射生物学家、实验血液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他是中国最早从事放射生物学的研究者,在性激素的功能、垂体、甲状腺、性腺之间的关系,以及胃运动等方面有许多发现,是我国军事医学科学的重要奠基人。

  在不少文献中,朱壬葆的出生地写着“金华岭下朱”,按如今行政区划,朱壬葆应是金义新区岭下镇岭三村人。岭三村有一个名为“三乐堂”的朱氏大家族,朱壬葆是岭下“三乐堂”朱锡龄与妻子李素芬的次子,他上有一兄一姊,下有一妹,排行老三。

image.png

朱壬葆

  尽孝尽忠“两全”

  岭下“三乐堂”耕读家风的由来

  “三乐堂”的开山始祖名叫朱坊辂,为人忠厚朴实,精于耕作。先祖母何氏无文化,善于治理家务,精明贤惠,克勤克俭,刻苦耐劳,是“三乐堂”耕读家风的奠基人。朱坊辂与夫人何氏养育了三子一女,长子朱锡龄、次子朱锡玑、三子朱锡光,一女取名朱囡囡。三子为“三乐堂”的三房,分别以真、善、美命名房号。

  朱坊辂到了晚年,身体欠佳,治理家庭的重担落在夫人何氏身上。何氏是武义人,深受吕祖谦、吕祖俭“明招文化”的影响,懂礼义,知廉耻。尽管家境并不宽裕,何老夫人也要集全家之力,把次子朱锡玑培养成出人头地的读书人。次子朱锡玑也不负家族之众望,一举考中秀才第一名,成了清代末届之贡生。

  民国初年,教育制度改弦易辙。朱锡玑考入北京京师法政学堂(北京政法大学前身),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的学生。另外,真房、美房的兄弟俩上完“蒙馆”后,便随父亲“继承农田阡陌耕种之大任”。仨兄弟之间,尽忠与尽孝泾渭分明。这就是岭下“三乐堂”由何氏老夫人倡导的忠孝文化的最初版本,并由此影响了以朱壬葆为代表的下一代们。自此以后,“三乐堂”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每房长子一律只读到高小毕业,即开始“善尽务农养育全家之大任”。每房的次子,一律都读到大学毕业,为国家效忠服务。

  何老夫人西逝后,作为中国新旧交替一代的知识分子朱锡玑,成了岭下“三乐堂”威信最高的人。受婺文化及“天下第一家”家族文化的影响,“三乐堂”大家族真、善、美三房,一直坚持到上世纪中叶才分家立业。当时,朱锡玑早已是古稀之年。分家之前,兄弟或堂兄弟之间学业有成者,参加工作后,又互相资助培养对方。故“三乐堂”在当时经济上并不算优渥,可还是培养出一批学业有成的优秀者。如今,“三乐堂”家族成员已散居世界各地,优秀人才辈出。

  朱壬葆在这样的家族氛围中长大,家族的耕读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在艰难的环境中,他依然孜孜不倦地进取;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他不惜冒死回到祖国;在动乱的年代,更是为培养祖国科技接班人作嫁衣裳。

  “祖国更需要我”

  为国尽忠,一生不改做学术的初心

  1932年,朱壬葆毕业于浙江大学心理系,留校任教。1936年,公费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求学,师从格林伍德博士。1938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当时,他在内分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受到科学界的重视,被英国皇家内分泌生理学会吸收为第一批外籍会员。格林伍德博士还为朱壬葆申请了研究基金,再三挽留朱壬葆在英国工作。朱壬葆感激万分地说:“谢谢您,亲爱的导师。我必须回到我的祖国,那里更需要我……”

  回国后,他先后任金陵大学农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教授。他与若干爱国知识分子一起,穷而益奋,刻苦自励,胸怀一颗救国强国之心,与国际先进水平较量,为中华民族争了一口气。

  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受邀到军事医学科学院担任生理系研究员兼系主任,带头从事筹建工作。上世纪60年代,他领导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防辐射药物,完成中国放射病第一个药物预防方案。若把原子弹、氢弹比喻成“矛”,可以说朱壬葆和同事们为原子弹、氢弹爆炸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代的“盾”,并领先于当时的国际水平。1963年3月10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医学学委会上,朱壬葆作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代表,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

  朱壬葆是中国造血干细胞实验研究的创始人,发表该专题论文20余篇,带领科技人员进行“战时特种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重大科研成果攻关,成绩卓越。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文革期间,他被打发到动物园清扫狗房,后来,又被安排到昆明动物研究所一个叫花红洞的地方接受“再教育”。一些以前的同事与学生,冒着风险,悄悄把自己的科研论文,从北京、昆明等地捎到花红洞,请他修改。朱壬葆心里明白,这些敢冒风险向他请教的学生与同事,无疑是未来的国家栋梁。他在修改论文之前,会偷偷做好“应急方案”,将一份“检查报告”或政治学习材料压在案头,一听到敲门声,便立马把那论文遮盖起来……在那个特殊年代,他依然坚持用特殊的手段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

image.png

1963年3月10日毛主席接见朱壬葆

  学术为公,不贪名利

  将5万日元奖金悉数交给国家

  1970年深秋,朱壬葆被调回了北京,安排在研究所资料室工作。当时,身为国家一级研究员的朱壬葆,为当上一名资料员而兴奋不已,因为在资料室他至少有机会阅读国外有关“防原医学”的文献。他敏锐地预测到,造血干细胞研究将成为研究治疗放射病以及其他血液病的一个重要方向。

  1972-1973年,朱壬葆先后在《国外军事医学资料》上发表5篇与造血干细胞有关的文献综述,并开始思考如何尽快在这一领域建设一支有相当实力的科研群体,弥补损失的10年。1979-1983年,朱壬葆为中青年科技人员审稿多达510多篇,几乎每年都在招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1979年5月12日,朱壬葆代表国家带团参加在日本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放射医学会议,获得5万日元的奖金。回国后,他把这些奖金全部上交给了国家。

  1980年,朱壬葆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7年10月24日,他因病离开人世。贝时璋教授给他的评语是:“他的一生是做学问,学做人的一生。”

(金华市纪委市监委)



 

网址导航